這幾天不知怎的,「控制」這詞一直出現在生活中,起床後突然想起幾個月前偶然看的這集Ted Talk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tfcfFfNxt4&t=33s
國小時,每到周五常有項功課,要寫一份周末的時間規劃表,好好的安排那一天的如何運用,並且記錄自己有沒有做到,以及為什麼沒做到,到了高中,不管段考學測,大部分的學生一樣延續這種方法,安排自己的讀書計畫。
賈伯斯說過,自信從自律而來。從小開始,我們就學到了自律的重要,可能也享受過自律帶來的好結果,甚至有了自信,覺得自律必然有好結果,所以潛意識常常以為自己可以控制,關於生活的一切。
當失去控制的時候,天崩地裂。
恩天崩地裂可能太誇飾。記得曾經跟前男朋友要一起去看電影,但那天下雨,公車慢,估計到電影院應該會晚個幾分,那時候覺得很受不了,完美的約會不該是這樣,即使只是個小小小的意外也不該發生。然後開始將這些訴諸於自己或他人。
就像被宣告罹重病的人,大部分都會走過一個憤怒期,將這些認為不幸、不能控制的都變成了憤怒。就像已經很努力但仍被另一半提分手的人,也可能都會這樣的生氣。
這些生氣中或許都包括了些「如果我/他再___一點,是不是就能避免___」的後悔及無奈,總認為是可以控制的,如果再早一點出門是不是就不會晚到電影院?如果再吃健康一點是不是就不會得病?如果我不要那麼盧是不是就不會被提分手?
但捫心自問,當時真的還不夠努力嗎?事實是,很多事情真的也不是靠努力就夠,不過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能控制的唯一因素就只有努力。
這是過程,雖然大部分的我們經過憤怒還是能夠趨緩,然後放手。但有些少數或許就演變、轉化成了其他結果。或許除了自律外,應該也在正規教育裡,學習臣服的力量,多一門「那些不能控制的事」的課程吧!